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食品藥品飼料級 (下篇)

我一定要再強調一次,飼料級食品級跟基改(GMO)沒有必然關係!!!!!!!!!!!!!!!!!!!!!!

第一個連結提到,
食品級符合美國IP標準的,非基改的,
分撿器械(Sorting process machinery)包括: Pre-cleaner, magnets, gravity table, polisher, color sorter 預濾器,磁鐵,重力台,拋光機,色選機

包裝種類(Alternative packages): Palletized paper bags, paper bags, 1 MT big bags, bulk with liner 加棧板的紙袋、紙袋、一噸紙袋、有內襯的散裝(註1)等等
外觀看起來肚臍顏色比較明亮。 蛋白質含量 40~41%左右。

飼料級,符合美國IP標準的,非基改的,
包裝種類(Alternative packages):  1 MT big bags or bulk with liner 一噸紙袋、有內襯的散裝
肚臍顏色多種,亮到暗色都有,蛋白質含量約+/-40%

肚臍顏色可以去看最後一頁的圖片喔!
--------------------------------------------------------------------
小結論: 飼料級包裝比較大、蛋白質略少、暗色肚臍一定是飼料級
-----------------------------------------------------------------------

第二個連結,提到
On our farm, we grow 3 “types” of soy: seed-grade soy, feed-grade soy, and food-grade soy. 我家農場種三種,做種子的、飼料級、食品級

First, a few definitions: 簡單定義

Seed-grade soy: Seed-grade soybeans are grown by farmers to be planted the following growing season. Essentially, these are soybeans grown simply to be producers of seed and not converted into any type of animal or human product. They must meet purity standards for being true to their specific variety of soybeans. 播種用途

Feed-grade soy: The primary use of these soybeans is as animal feed. Feed-grade soybeans make up the bulk of the soybean production in the USA. While they still must meet certain quality standards, they do not have to meet any purity standards regarding the type of variety of soybean. The nutritional analysis of this type of soybean is usually 36% protein which when fed to livestock meets part of their daily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for protein. Livestock diets must be well balanced for those animals to be healthy, productive and provide us with quality cuts of meat. 做為動物飼料、仍須達到特定品質標準,不用達到大豆的純淨標準、通常含有36%蛋白質以提供動物營養。

Food-grade soy: These soybeans are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soy foods such as tofu, soy-milk, sprouts and other soy-based foods. The nutritional analysis of food-grade soybeans is generally higher in protein than that of feed-grade soybeans. Food-grade soybeans range between 42-45% protein. A higher level of protein in the soybean helps make a better soy food product. 用來做食品,豆腐豆漿、豆芽、豆製品。通常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約42~45%,適合做出較好的食品。



We get a higher price per bushel when we sell seed- or food-grade soybeans than what feed-grade soybeans are selling for at the local grain elevator. 販售種子與食品等及黃豆比起飼料級有較好的售價。
 The reason for this is because these soybeans require something called “Identity Preservation” or IP. Using IP means that farmers ensure the purity of each variety of soybean. 原因是種子與食品級需要IP,身份保持(註2),代表確保各種黃豆的純度。
There is no blending of soybeans from other varieties and “contamination” between varieties will result in that batch being rejected. 代表不會混合不同品種的黃豆,並要排除汙染
This means we clean out our planters, combines, trucks, grain carts, and grain bins to be sure that there is no “contaminating” soybeans left behind from the previous use of that equipment. If you do not like detailed housekeeping, then you would not like to be a grower of seed- or food-grade soybeans. Vacuuming a combine is not fun or easy. 意思是,要清潔耕耘機、聯合收割機,卡車,糧車和糧倉,以確保不會因為器具而造成汙染。這需要仔細的清潔。

Soybeans are vigorously tested to ensure that the identity is preserved or that they are in fact are the specific soybeans of a specific variety that was planted in a specific field. We keep detailed records about which varieties are planted where and which tanks they go into, always cleaning out the equipment before changing over to the next variety. We frequently grow 3-5 different varieties of soybeans, so the combine, trucks, and bins get cleaned multiple times throughout harvest season. 會保持詳細的紀錄、關於品種以及哪台卡車去收割等等、作者農場種了3~5種的黃豆,因此每個收穫季節都要仔細清理那些器械許多次。

----------------------------------------------------------------------------------------
小結論: 食品級的蛋白質真的比較高、要達到品種純淨標準。
---------------------------------------------------------------------------------------

關於飼料級黃豆的運輸過程,不好意思上周末沉浸在台灣割喉跟廢死爭議中,
沒有好好整理。

關於IP,根據第二篇連結的作者說法,(我寫信去詢問農場主人,太偷懶了啊但我真心想知道業界到底怎麼弄的),
他說IP不限 "基改或非基改"黃豆,
重點是你希望品種純淨,
你要跟農場下訂種植黃豆前,要先確認品種與是否需要IP,
要的話農場就要很認真保留紀錄、清洗機械等,
以確保品種乾淨無虞。

which means不要以為有IP證明就絕對非基改,
重點是他的IP紀錄的品種到底是什麼種類黃豆!!

------------------------------------------------------------------------------------------------
先寫到這邊,不好意思拖稿了。

歡迎大家回饋~

參考連結:
Food and Feed grade soybean specifications 食品與飼料等級黃豆特性
http://www.kumagro.com/wp-content/uploads/2014/11/Kumagro-product2.pdf

2011年部落格文章

The Many Faces of Soy

http://thefoodiefarmer.blogspot.tw/2011/12/many-faces-of-soy.html

也不是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大、外國和尚比較會念經,只是台灣的文章... 也要自己篩選就是了

-----------------------------------------------------------------------------------------------------------
註1: 參考google圖片,應該是貨櫃但裡面有麻布等包裝,以避免一打開貨艙整個灑出來
註2: IP可以參考: http://www.ieatpe.org.tw/statute/view_nb.asp?ID=5068  台灣食藥署也是會看這種證明文件。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整理一下食品級、飼料級、工業用、藥用的差別(上)

HI各位,
因為上次的"工業用硫酸鎂"實在嚇壞一船的人了
所以我希望可以粗淺跟大家提一下到底工業用、食品級、藥品級有什麼差別?

黃豆、玉米,因為有作為飼料,因此也可以把飼料級放進來討論。
(其實只要有餵給動物吃的,都會有飼料級,因為大家對飼料管不嚴格嘛,
例如我外婆,常常為了節儉,在幾十年前都買飼料級牛奶)

-+----------------------正文----------------+----------開始--------------------+--------------

工業用,意思就是拿來工業用途,目的不是給人吃的,因此管的比較鬆散,
但所謂管制鬆散,不是純度哦!
工業上要量產,當然純度要夠(例如,碳酸鎂純度至少都有41%以上,其他是水為主),不然做出來化學反應跟我要的不一樣怎麼辦?
因此不是純度的問題,
而是雜質的問題。(雜質就是,你需要的東西以外的那些成分)

因為工業用不預期你要吃,因此對於""重金屬""管制比較鬆散。

像去年的藥廠跟食品廠使用工業用碳酸鎂的新聞: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331/584029/
也提及"工業級的碳酸鎂因為精煉度不足,容易殘留重金屬,長期食用,會傷肝腎。"

食品級,因為要給人吃,尤其可能有小孩子要吃,
因此把關嚴格,
純度不一定比工業用的高,但雜質部分管制比較嚴格,
重金屬會制訂管制標準。

例如這個提到食品級碳酸鎂:http://gxyhmy.en.alibaba.com/product/1681292817-219212695/Magnesium_carbonate_MgCO3_food_grade.html
可以發現,對於氧化鈣、鐵、氯、錳的含量 管制容許上限。

又如這個網站的食品級碳酸鎂:
http://au.alibaba.com/product/60186341673-Magnesium-Carbonate-Food-Grade-MgCO3.html

MgO content
≥40.0%
43.2%
CaO content
≤0.50%
0.20%
Moisture
≤3.0%
2.0%
Acid insoluble substances
≤0.15%
0.10%
Loss on ignition
54-58%
56.3%
(cl-)/Sodium chloride
≤0.15%
0.13%
(so42-)/Sulphate
≤0.15%
0.10%
(Fe)/Iron
≤0.05%
0.02%
Arsenic
≤0.0005
0.0002
Heavy metal(ppm)
≤40ppm
20ppm
氧化鎂、氧化鈣、可溶酸性物質、氯化鈉、硫、砷、重金屬總濃度等都均加以管控。

藥用的話,因為是給生病的人吃的,當然要管制更嚴格
都腸胃不好了,吃到太多雜質豈不更傷腸胃?
例如這個網站: http://au.alibaba.com/product/60168979947-Magnesium-Carbonate-mgco3-in-Pharma-Grade.html
Test
Specifications
Results
Appearance
white or almost white powder
confirm
MgO
40.0-45.0%
41.7%
Ca
≤0.75%
0.10%
Soluble substance
≤1.0%
0.5%
HCl insoluble 
≤0.05%
0.03%
Chlorides
≤700 ppm
<350ppm
Sulfates
≤0.6%
<0.3%
Fe 
≤400 ppm
<200ppm
Heavy Metals(Pb) 
≤20 ppm
<20ppm
Arsenic(As)
≤2 ppm
<2ppm
Bulk density
minimum 0.25 g/mL
0.45 g/mL
除了上面提到的氧化鎂、鈣、可溶性物質、氯、硫、鐵、砷、重金屬總濃度,還額外管制了鉛的標準。
是不是看起來又更安全了一些?

但成本當然也隨之水漲船高,畢竟要精煉、檢驗,都是錢呢!!
臺灣的商人,怎麼可能慷慨地讓大家用最好的東西呢
一定是達政府要求就好了嘛
(因此大家對政府施壓要修改管制標準也是十分重要的!!)

至於下面這個連結,提到"工業用碳酸鎂 長期使用傷肝腎、致癌"
您覺得是否正確?
http://udn.com/news/story/7600/812329-%E5%B7%A5%E6%A5%AD%E7%94%A8%E7%A2%B3%E9%85%B8%E9%8E%82-%E9%95%B7%E6%9C%9F%E4%BD%BF%E7%94%A8%E5%82%B7%E8%82%9D%E8%85%8E%E3%80%81%E8%87%B4%E7%99%8C
其實,我們只知道非食品級的重金屬可能沒受管制,
因此可能對身體有所損傷,
到底是哪個重金屬過量、傷害程度到哪,卻都是要經過檢驗才會知道
也因此,以後看到這類醫生出來講的話,當作最壞的情況就好了,
若您家中親友十分擔心,建議可以去醫院抽血檢查一下!

飼料級...........先留個伏筆,下篇揭曉!

最後要提的是,並不是食品級或飼料級/ 有機特級絕對不會有基因改造的問題。
基改是種子是植物品種本身有沒有基因被改良過,
跟運輸過程衛不衛生、種植過程有沒有用農藥一點關係都沒有。

您參考以下連結: 參考有機風險管理網站

http://www.organicriskmanagement.umn.edu/soy_prod10.html

其中內文也提到,

Organic soybeans are typically divided into two types: food-grade and feed-grade.有機黃豆通常分長兩類,食用級與飼料級。

The majority of food-grade organic soybeans are used in products such as tofu, miso, natto, tempeh, or soymilk produced in the U.S. or abroad. 食用級有機黃豆主要用來製造豆腐、納豆、豆豉、豆漿,在美國或海外。

Soybeans can be clear-hilum or dark-hilum. 黃豆可以是明亮肚臍或是深色肚臍。

Soybeans used for tofu are required to be clear-hilum, but products such as soymilk can utilize clear-hilum or dark-hilum beans. 通常做豆腐的會用明亮度期的那種,豆漿則是兩種都會使用。

Feed-grade soybeans can be used for organic livestock feed and oil. Food-grade soybeans that do not meet standards (because of staining, immature beans, or other reasons) can be used as feed. 飼料即用來作為有機的動物飼料與油品,未達標準的食物級黃豆也會當作飼料級。

A third type of soybean is a vegetable type used for edamame, where soybean pods are harvested green and soybeans are consumed while immature. 第三種是菜用大豆,是在綠色未成熟的時候收成來製作毛豆。


好了今天打太多字了~~~~~~~我會趕緊打出下篇的!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政府在食品安全的角色咧?

我覺得這篇一定會被大家罵翻,
因為我其實平常沒有看很多討論政治痛批政府的文章........
我真誠地希望聽到大家的回響與討論!!!

只是想引用某位老師的觀點,以及一些國外的歷史沿革。

Part 1.
台大食科某老師說,
台灣食安會變成這樣,其實跟大家期待大政府還是小政府也有關係,
到底政府要管到多嚴格大家比較喜歡?
廠商的意見又是如何?
民眾對於成分標示讀不懂,要自己去找資料、還是政府要主動提供這方面資訊?
民眾對於夜市支持度那麼高,政府要抽檢攤商以確保食品安全,還是相信民眾自己會聰明判斷、交給市場機制去淘汰不良商家就好?
政府要管民眾吃什麼油炸物可能導致致癌,還是只要相信民眾會自己找資料就好?
政府的責任到底在哪、要多做事稅收要提高、甚至因為海關管得嚴、食品售價也可能上升,人民有沒有這個覺悟?
(網路圖片)


等等等等的,我覺得聽起來難免不舒服,
因為人民某程度就是偷懶呀,不相信政府會認真做事所以不想繳稅金,
然後等出事了就痛批政府管理不周,
可是政府,各縣市衛生局才多少人,中央食藥署管藥品都管不完了有多少人手可以管食品呢?
人民沒有呼籲政府要規範廠商,政府怎麼會有壓力/動力要去管制廠商呢?
這就是人民應該要監督政府的部分。

part 2.
國外歷史沿革目前我僅放歐盟的。
歐洲在變成歐洲共同體之時,一開始為了解決糧食生產力不足的問題,因此有共同農業的政策。
等農業興盛、產量大增以後,才開始追求品質的提升,以及食品的安全。
可是那時候還不是真正注意食品安全,不是顧及消費者健康,
就只是希望歐盟會員國的貿易不要起糾紛,
因此那時候整合食品管理的標準,僅是為了促進市場整合,
不要發生食品詐欺,我買番茄醬裡面沒有真正的番茄、橄欖油裡面橄欖油不到20%等的問題,於是有了身分法規(Identity Standard),定義商品必須要達到某些特定成分的比例才可以用這個商品名稱。
                                                       (網路圖片)

到1980~1990年代末期,市場運作通暢,但各國就風險彼此流通了,
發生了戴奧辛殘留與狂牛病的問題,歐洲各國受到不小的衝擊,
還發生過有不少學者大力擔保,狂牛症的牛肉吃下去不會把疾病傳染給人類,
官員還推派自己女兒來吃牛肉,
結果發現,還真的,狂牛症會透過飲食傳染給人體!!!
歐洲信心崩盤,
因此歐盟(EC)當局只好想辦法提升民眾信心與歐盟食品的商譽。

於是執委會提出法案建議改組,成立歐盟的食品管理局,
後來改組後變成今日的EFSA,歐洲食品安全局,負責評估食品各個環節的風險,
從生產、食品添加物、包材、到動物福祉、到GMO基改、到環境生態衝擊,無一不包
把評估結果變成建議提交給歐盟與各個會員國家,
把風險評估變的客觀、獨立,盡可能回歸到科學,
至於政治與經濟利益成本考量,回歸到管理者團隊的決策過程去取捨,
但至少,有個客觀的聲音,提供大家參考,也告知所有歐盟的民眾,

對了,因為歐盟會員國語言很多,因此EFSA提供了德、英、法、義三種語言呢。
http://www.efsa.europa.eu/
感覺設想很周到。

這個科學的評估,可不是跟台灣一樣,只提出風險可否接受跟管制標準而已,
而是會把詳細的評估過程、評估用的數據、假設、不確定性都公告出來,
從評估資料變成建議,也會把開會的多數意見與少數重要意見紀錄下來,
誠實地回報給歐盟與公告在網路上面,
並且在有更新的資料時,會重新評估一次現在的風險大小。
雖然被詬病沒效率(根據EFSA成立規則,應當是6個月內要完成科學評估),
但至少比台灣做的更透明而嚴謹了。

歐盟不只是建立EFSA而已,後續,歐盟也積極參與WTO 下設的食品法典Codex組織,
試圖推廣歐盟認同的法規標準,
以增加自己貿易的優勢,進而保障各歐盟成員國人民的飲食安全。

連中國都有食品安全委員會(2010成立)跟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2011年成立)了!!

先進如日本,也有自己的獨立風險評估機關,負責食品風險評估,
把風險評估得到的科學建議遞交給日本的風險管理單位(農林水產省、厚生省)去做風險管理決策,讓管理食品安全的人得到最多科學證據的支持,以後要跟國外有貿易上的糾紛,也可據理力爭。

台灣呢,
加入WTO,卻不斷遭受外國要求把食品入關的壓力,
但內部卻沒辦法專業的評估,
人民不相信評估結果,當然也就不願意接受這些進口食品衝擊,
才會有那麼多抗爭跟對立,

假如台灣政府真正地為民眾著想就好了!
多一些公正客觀、主動地捍衛民眾飲食安全,
人民才會對政府有信任,才願意誠實繳稅阿~

但彷彿落入雞生蛋蛋生雞的輪迴了。

歡迎大家給予更多回應唷

讀: <食安守門人>有感

<食安守門人>一書,確實是由許多有食品加工、稽查經驗的作者所寫,
因此我對內容並不會有太多的懷疑。

書中提到很多食品添加物,
乍看很可怕,因為我也真實感受到每個食品密密麻麻的原物料跟添加物的恐懼。
也是因為我不懂,
從來不懂為什麼加了砂糖還要加果糖、
加了牛奶(生乳)又要加奶粉、
加了小蘇打還要加什麼看起來可以中和的東西、
為什麼不能很單純的 原料 就好?

我在看那本書之前,
我的信念是"不要吃你不能想像製作過程的食物"。
例如粽子,我小時候有看過姑姑包粽子,
從蝦米、香菇、栗子、魯瘦肉、花生、糯米、鹹蛋黃、粽葉等等,
一個一個要自己準備,
你可以想像那個工程多浩大,
而這其中有多少可能被汙染或被加工的環節? 不新鮮、被漂白、摻防腐、用非食品級原物料等等,
(網路圖片)
也就是說,傳統製造過程你自己買原物料來包,
都可能承受很多食品風險了,
何況是外面你什麼製程都看不見的加工食品?

粽子還好,因為東西就長那樣,吃進去的跟原本的型態差不多,
你看的出來她原本的原物料是什麼,
可是像鹼粽,蘿蔔糕,熱狗,麻糬燒,你還能那麼有信心嗎?
或許是我自己駑鈍啦,但我覺得除非你很清楚知道/ 可以想像這個食物製程,
你才比較有信心可以挑到正確的正常的食品,
因為很多時候食物原本的口感/顏色/香氣就不是這樣嘛!!!

離題了!!! (怎麼我每一篇都會離題)
食安守門人有很多添加物的知識,
,人生中就是有個BUT,
重點是你吃了多少,
風險評估之後才會判定他有沒有健康危害。
法規允許的原物料許多是人體可以自然代謝的,
而不是看到那麼多原物料就覺得可怕。

書本中寫了很多丙酸己酸、氫化油、亞硝酸鹽、縮短製程的什麼酵素,
看起來是可能有害沒錯,
可是想想,你,身為一個外食族,或是倚賴食物鏈的人,
真的有辦法避免嗎?
我覺得應該是不要恐慌而是要尋求一個可以對話與改變的方法,

你真的擔心這些添加物的風險,
那就去發起一個活動,希望政府與廠商重視(下一篇或許會提到)、
真的擔心添加物對學童的健康影響,
那就去教育部投書,叫他午餐不要外包給這種垃圾食物廠商
擔心菜市場都供應色澤不正常的蔬菜,
那就要衛生局去稽查,
擔心蔬菜受到土壤重金屬汙染、戴奧辛微粒的汙染,
那就叫附近廠商要減少排放量不要偷排廢水,
覺得某間廠商罪大惡極,老愛添加東西又標示不明,
那就要發起臉書或社群的抵制活動。
                 (網路圖片: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食品安全也需要改革!!)


我是認真的覺得,人人有責、人人有能力為台灣的食物鏈做些什麼。
假如只把層次停留在消費者自掃門前雪,
那就太可惜了,因為你的鄰居、你未來的伴侶、未來的女婿、孫子、都還是吃了一堆該死的東西~~~~~
雖然我寫這些網誌,看起來很渺小,
比起那些大廠商們我又能做些什麼,
但我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知道有些人努力在統整食品安全資訊,
很努力要讓大家更知道食品安全在做些什麼、多一些全民參與的機會。


食安守門人的最終點評: 推薦大家去看,但切莫恐慌,與其恐慌,不如來做點有意義的事!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加工未必不好、無知才是問題

這個標題大概就足以引發很多人對我的撻伐了

我不是學加工的、也沒收它們好處,我只是希望閱讀我部落格的人,
可以不要太容易隨媒體起舞,知道生活中有許多風險但也不一定每個都同等危險。
-------------------------------------------------------------------------------------------------------

記得林杰樑醫生曾經講過:「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
但這只是一個大致的原則,
天然食物隱含著代表他沒有經過很多加工過程、
產地離消費距離比較短、儲放時間比較短、減少過程被汙染的機會、
減少養分流失或成分變質的機會,也減少體內對於太多太多化學物質的代謝困難
所以多吃天然食品,可能對身體不錯。
(前提是你確實有把表面殘留的農藥跟污染物洗淨、有正確挑選無害的食物,
不然很多蕈類看起來很正常其實有毒、中藥材魚目混珠也不知道...)

相對的,吃加工食品,可能吃不到原始滋味、
人們跟農產原始樣貌脫鉤、對產銷越加不了解以外,
可能營養份流失、甚至變質,
甚至加工過程加了不該加的東西,
那為什麼大家要吃加工食品?

------------------------------------------------------------------------------------------------
加工食品的定義:
•為延長食品壽命、抑制食品品質的劣化,而將其轉變為具嗜好性、營養性、安全性、經濟性等的製品
•食品加工係以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為主要原料,用物理的、化學的、微生物學的方法處理,改變其形態以增加保藏性,或製造具有新性質的食品。

那食品加工的目的,相對的就是
•防止腐敗及變質
•提高可食性
•改善嗜好性
•改善營養 提高便利性:便於儲藏、運送、食用。

在現代消費情境中,
衛生條件變好了、保存保鮮變得容易,腐敗變質不是最大的擔憂,
消費者從基礎的衛生要求,提升到更高的 賞心悅目 的層次啦
顏色鮮艷、裝飾千奇百怪、美觀又耐放,變成大家美學角度欣賞的焦點,
口感好吃、嚼勁充足、搭配飲料好伴侶,變成對於口感與消化上的關注。
甚至,要自己DIY,客製化調配你想要的口感、滋味、調味,又增加更多娛樂的趣味。

所以加工太重要啦~

---------------------------------------------------
                  流口水分隔線
--------------------------------------------------


離題,我這邊的論點是 加工食品未必不好、無知才是問題~
大家可以看一看這篇BBC中文網的文章:
假如整整一周都不吃加工食品,我們的日常生活長怎樣?

我覺得不是"加工"本身是個問題,
是對於"不熟悉製程與添加物危害"才會引發恐懼與擔憂。
假如你知道實際上它到底危害大不大,
那就有行動的目標了,接受或抵制,就不用惶恐了!

例如,牛奶,牛奶也經過殺菌的工法,封裝與低溫配送,才變成大眾每天早餐的重要配角。
乳酪,在吃pizza的時候您會想到這個乳酪經過發酵,表面曾經布滿微生物嗎? 只是那些微生物已經被移除或是破壞掉,才變成大家可以食用的商品。
在吃布丁的時候,您想過布丁最原始就只有牛奶+雞蛋+糖(註1),拿去烘焙,這樣也算加工食品,
吃少女的酥胸-馬卡龍,您想過裡面有除了色素、香料之外,還有基本的蛋白、杏仁粉跟糖~
濃郁的拉花咖啡,烘焙濃而不苦,香而不酸的咖啡,成分或許單純,可是三合一咖啡或罐裝咖啡,為了呈現濃郁香氣,又不知道加了哪些香料、奶精、乳化劑、小蘇打,或是增加濃稠的膠或澱粉了。
為什麼您不會對上面這些東西感到恐懼?
因為祖先流傳下來、大家都在吃嘛,看起來也沒出什麼問題呀?
這就是美國所謂的GRAS的概念(註2),一般認為它是安全的。


反而,我覺得去找正確飲食的資料是比較重要,
例如知道什麼東西+什麼東西可能會抑制彼此的吸收、
什麼東西一起吃長久吃會導致結石、
知道食品製造過程與大致成本,去判斷這個售價合不合理、
什麼東西長期吃可能會引發口腔癌不能吃太多、
小孩子或特殊疾病患者吸收效果可能太好或不好等等,
這些知識反而比較重要一些。

----------------------------------------------------------------------
為科學偽科學* 為科學偽科學* 為科學偽科學* 為科學偽科學
----------------------------------------------------------------------

最近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好像隨著社群媒體的發達,
越來越多資料被大家所傳閱,
問題是,到底哪些是偽科學、哪些是真正的科學?

鳳梨打針可以變甜變大,可是會導致性早熟、
生番茄吃了會生物鹼中毒、
茶碗蒸綠綠的就是因為打蛋加鹽導致鹽巴的鈉跟氯分離、
聽起來怎麼這麼可怕,實際上真的可能嗎?
答案是"要查了才知道"!!

我不是每個領域的專家,我只是比較會查詢、知道要去哪裏查詢
各位看官您可以去 google查詢、農委會、食品藥物管理署查詢、
去主婦聯盟或泛科學網站、董氏基金會或消基會搜尋
甚至進一步去 google scholar(學術)查詢,
假如網路上政府沒有好好澄清,
您可以一人一封信催促政府出面講清楚說明白
把知的權利還給人民!!

這一篇暫時寫到這,還有太多議題可以爭論了...


註2: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GRAS):

"GRAS" is an acronym for the phrase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Under sections 201(s) and 409 of the 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 (the Act), any substance that is intentionally added to food is a food additive, that is subject to premarket review and approval by FDA, unless the substance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mong qualified experts, as having been adequately shown to be saf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ts intended use, or unless the use of the substance is otherwise excluded from the definition of a food additive.
依照美國FD&CA法案,要刻意加入食品中的物質在美國需要經過上市前審查,但若某些物質一般被合格的專家們視為安全的、已經適當地展現出在刻意使用下是安全的、或是除非這個東西的使用已經確定被食品添加物類排除,不然就當作GRAS食品。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簡介食品風險

雖然我學的是風險評估,但其實僅侷限於"健康風險"評估,
而且主要是美國環保署1986年公告的那一套評估方法(註1)。
經濟學的評估,我僅有很粗淺的了解(其實是完全沒概念)
頂多用因暴露到OO危害而生病住院天數 乘上 平均工資吧
我覺得這個方法很詭異呵呵,但經濟學評估本來就不是公衛的專長,
或許是學健保的人要學習分析的?

離題了,
我要先定義食品健康風險,
風險就是 有負面不好的危害, 配上一個發生機率,就是你預期因為這個危害發生導致的負面後果的機會大小,就是期望值的概念。
要是這個發生不幸後果機率越大,風險就越大,
   (開快車發生車禍的機率比開車慢的發生車禍機率大,所以開快車的風險相對大)
若後果危害越嚴重,那風險還是越大
    (假設長良性腫瘤跟惡性腫瘤的發生機率一樣大,可是惡性腫瘤危害大,所以風險就大)
要是發生機率要是零,那就不存有風險。
   (例如男生要發生女性專屬疾病如子宮癌的風險為零,不做移植手術的前提啦....)

對風險的定義,當然也就決定後續怎樣管控與評估風險嘍

然後有個很大的問題,是食品風險人們往往會期待是零風險的
但我覺得要說零風險不太可能,
因為環境中本身就有各種風險呀,
例如空氣中很微量的空氣汙染物、土壤中微量的重金屬或化學殘留等等
一些前人種下的因果,或是這塊地區地底本來就有,假如沒辦法移除很徹底,
那就是 "背景值" (background)。
背景值通常很,若很高的話,就是某地區的嚴重汙染啦,就要趕快督促政府把她整治乾淨!!

您可能聽過一些背景值常被拿來比較,
輻射的背景值,一年中來自自然環境中的累積輻射暴露有2.40毫西弗
(維基百科: 背景輻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3%8C%E6%99%AF%E8%BC%BB%E5%B0%84
戴奧辛的背景值,各地土壤地下水都有微量戴奧辛(參考台灣環保署委託研究計畫簡報)
http://www.epa.gov.tw/public/Data/03-5-5%20%E5%9C%8B%E5%85%A7%E6%95%B4%E9%AB%94%E7%92%B0%E5%A2%83%E6%88%B4%E5%A5%A7%E8%BE%9B%E9%A2%A8%E9%9A%AA.pdf
不管您是否願意相信,
您沒去照X光也是有不小心接受到一些輻射、
您沒吃到戴奧辛鴨蛋,體內還是有微量戴奧辛!!

有微量沒關係,因為人體會努力代謝、會緩慢修復體內細胞的,
而且近幾百年大家不都是一代一代的活過來了嘛~

所以,我覺得大家所想像中所關切食品的風險,
應該是"預料外的風險"
例如我原本不預期食品中有"高於"背景值的農藥、
飲料中有"額外"添加的塑化劑、
包裝盒子"意外"溶出雙酚A或順丁烯二酸等等。

同一個話題,也就是大家不要看到檢驗結果某某東西"超標"就抓狂了,
建議您,先去查詢到底原本法規管制標準是多少、
背景值多少,
才決定這件事情到底有多嚴重?你到底要多生氣?!!!
這樣久遠以後,您就不會再被媒體嚇的天天神經緊繃啦~ 因為其實很多時候沒那麼嚴重!

上面提到對風險的定義,我還想補充,
風險是很主觀的,隨文化而異的。
國際上看待風險也有幾種方法(FAO,2006)
例如三種典範(paradigm)
1. 科技典範: 把風險侷限在科學性評估,風險=機率 X 危害嚴重性。
2. 心理典範: 風險等於一系列個人的感知(perception)的運作,考量到一系列影響感知的因素例如是否是自願、是否後果嚴重,是否可以控制,是否風險是人為的等等。
3. 社會典範: 認為風險是由社會與文化所建構的(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因此對於分散利益與成本的目標就會考量到社會可接受度(socially acceptable)以及平等(equitable)。

所以今天有可能有的人覺得喝有農藥的茶很嚴重,有的人覺得其實不那麼嚴重,
也可能跟他們心中怎麼衡量農藥風險有關唷!
  我"自願"喝含有微量農藥的茶,
   或是我覺得比起上班打盹被老闆罵農藥風險還好,
    或是我覺得本姑娘就身強體壯有本錢、我不抽菸我寧願喝農藥很平衡阿

所以,將來各位看官看到網路上有的人言論很超乎您的想像,
在懷疑到底他們是不是為了某黨派某廠商護航,
其實說不定他們只是腦中的框架覺得這種風險真的沒那麼大~~


歡迎大家提出意見交流唷!!! 我不聰明,但希望可以協助大家一起找答案!!

註1: 美國1986年開始的健康風險評估指引,簡單分為致癌與非致癌兩類進行評估,
指引pdf檔請參考英文網站:
http://cfpub.epa.gov/ncea/cfm/recordisplay.cfm?deid=54933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食品安全的易敏感/感受族群



這個名字新聞報導或是雜誌上可能會看見

           易敏感/感受族群,Sensitive/ vulnerable groups,

意思就是比別人更敏感、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的那些人。



舉例來說,體重比較輕的小孩、器官或是體內代謝酵素發育不完整的孩童、消化與代謝器官退化的老年人、

某些代謝有困難的成人、某些有慢性病容易遇到別的因素就會加重病情的那些人,

只要比(同一地區/種族)一般人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就是易感受族群。


那孕婦呢? 因為孕婦擔心會透過母體給胎兒造成不好的影響,因此需要格外的注意。



舉例來說,許多抽菸的人得到癌症的機會比一般人高,

那麼這些人若加上其他可能導致/誘發/加劇癌症發展的危險因子,

例如烤肉中的致癌物,

就可能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罹癌風險。




舉個更常見的例子,

有的人體質吃牛奶就會腹瀉,

乳糖不耐症,或是消化道吸收不好,

今天叫他吃某些含有牛奶成分的食品,

他就比其他人更容易腹瀉、拉肚子更淒慘。

別人可能吃一點點不會有問題,他吃了就會反應特別大,

這就是易感受族群的概念。



所以例如食品政策,除了照顧一般人之外,應該要對於易感受族群有更高規格的保護標準。

就好像口香糖,或是某些代糖產品,一定要寫說對於"苯丙酮尿症患者不宜使用"這類警告字樣。

若您家中有體質比較敏感的人,高齡者或幼童,也請額外注意他們的飲食起居。

因為一般的管制標準(尤其是台灣..註),更容易忘記這群人的需求,

所以請您特別注意!!

註: 美國的風險評估指引有提到,風險評估標準,是考慮了正常人的敏感族群,
但對於體質特殊者或不健康族群,卻不在保證範圍內。
更何況,風險評估是一連串統計推估過程,
難以確保真正有考慮到敏感族群對危害的反應情況呀。

另外,台灣的風險評估報告目前是"不公開"的,
一般人(如我)要查詢評估過程,
直接google搜尋不到,FDA好像也沒有提供?
您說,怎麼能相信政府真的有把敏感族群考慮進去呢?






簡介食品衛生

我不是學食品安全,我只是學風險評估,所以食品衛生這部分可能需要大家的指正...

食品衛生我通常會簡單的劃分,不是原物料本身造成的危害,不是加工過程產生的危害,
而是食品之外製作過程、販售地點的衛生條件
蒼蠅老鼠蟑螂;灰塵;碎玻璃碎石頭;外面飄進來的花粉孢子;輸送帶生鏽;溫濕度過高,就是食品衛生問題。

食品保存環境不好,當然可能影響產品變質,就變成食品安全的問題了。

食品衛生很好檢測,容易抽查,容易算績效,
可是要求衛生只是一個最基礎的要求
能有食品安全才是真正可以安心吃的要素啊!

就好像,以前製造塑化劑食品的工廠,
許多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廠牌,
衛生沒問題呀,都是無塵作業、消毒、廠區的壓力用正壓(就是內部空氣壓力大、空氣只會由內往外擴散、不會有外面空氣跑進來)、定期滅鼠 等等,
為什麼產品有害? 因為生產的原物料本身不安全,
所以產品也就不安全。

各位看官,
假如您未來看到哪些政策,只提及要加強檢驗工廠衛生、市場餐廳衛生、加強稽查,
那都太小CASE了。真正困難是去源頭把關跟上下游的核對呢

-----------------------------------------------------------------
故事先說到這邊,歡迎大家指正與提問

簡介食品安全

用指導老師的話來講,我不是學食品的,我只是因為食品安全事件而得到知名度與一些得以發表文章的機會的既得利益者。

義美老總說,他覺得把所有食品有關的跟政治相關的人劃分成兩個不一樣的群體,
是很不妥當的做法。
做食品的,一類是做加工,一類是做檢驗,
一個研發添加物與加工方法,另一個負責當官兵抓強盜,抓不合法有害的添加物,
你說他們是同一類人?
政治人物,一些是推動修法,一些是官商勾結的門神,
你說法案說明會只可以有官方跟學者代表出席,不可以有業者代表,
可是業者的打手/顧問就藏在裡面,為什麼業者本人、被法規規範到的那些人,
卻不能進去聽說明會?
這樣所有政治人物是同一種,也不大合理吧?

扯遠了,
到底怎麼定義食品安全?
老師說,這個議題應該從風險評估的角度出發論述,
就是每天吃每天吃,終身吃了不會有害健康就是食品安全。
我覺得可以更進一步白話說明,
就是每天給家人吃,每天餵他們適量的吃,吃一輩子不會有健康影響就是食品安全
古早流傳的笑話,做豆干的叫自己小孩不要吃豆干,
因為太多滷味添加物跟不衛生因素在裡面,可能有害健康(這是笑話說的不是科學證據講的)

只要一個業者提供的食品,有自信餵給自己家人都敢吃、都能吃得安心,
那就是食品安全了吧。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義美高總說應該要拆成三個法,
食品原料、食品加工、食品成品與回收(印象中是這樣,太快來不及抄錄)
我頗認同,因為以餿水油來說,
回收沒管好,你就是可能不小心吃到。就算原物料第一關有把關,可是原料精煉以後你怎麼有辦法用現有檢驗標準區分?
所以回收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所以,食品安全是什麼?每天給家人適量的吃,吃了不會有健康,
原料沒有問題、加工沒有問題、成品在販售與儲放沒有問題,
那大致上就安全了吧!!

只是,要做到這幾個環節都沒問題,也是滿不簡單的。

預計刊登列表

(我只是個希望分享知識的研究畢業生,歡迎提問,有歡迎提供更多資訊!)
食品安全的定義

食品衛生是什麼

食品安全的易敏感/感受族群

加工未必不好、無知才是問題

風險溝通?
- 簡介與台灣的風險溝通在哪裏

閱讀標籤標示together
- 基改、營養標示、你關心產地嗎?

風險評估可以吃嗎?
- 風險評估簡介與台灣的黑箱兒
- 複合的風險評估
- 輻射兒? 基改兒?

透明與開放

儀器檢測:已知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

劑量危害- 毒性取決於你吃多少

兆分之一還是零檢出比較厲害

食安講著就變環保議題了

各種有待討論
-  合法不一定健康、 不合法也未必威脅健康
- 沒有蟑螂的店反而要小心( <食安守門人>書籍作者序)
- 舉證者敗訴之所在(RCA是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