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篇一定會被大家罵翻,
因為我其實平常沒有看很多討論政治痛批政府的文章........
但我真誠地希望聽到大家的回響與討論!!!
只是想引用某位老師的觀點,以及一些國外的歷史沿革。
Part 1.
台大食科某老師說,
台灣食安會變成這樣,其實跟大家期待大政府還是小政府也有關係,
到底政府要管到多嚴格大家比較喜歡?
廠商的意見又是如何?
民眾對於成分標示讀不懂,要自己去找資料、還是政府要主動提供這方面資訊?
民眾對於夜市支持度那麼高,政府要抽檢攤商以確保食品安全,還是相信民眾自己會聰明判斷、交給市場機制去淘汰不良商家就好?
政府要管民眾吃什麼油炸物可能導致致癌,還是只要相信民眾會自己找資料就好?
政府的責任到底在哪、要多做事稅收要提高、甚至因為海關管得嚴、食品售價也可能上升,人民有沒有這個覺悟?
等等等等的,我覺得聽起來難免不舒服,
因為人民某程度就是偷懶呀,不相信政府會認真做事所以不想繳稅金,
然後等出事了就痛批政府管理不周,
可是政府,各縣市衛生局才多少人,中央食藥署管藥品都管不完了有多少人手可以管食品呢?
人民沒有呼籲政府要規範廠商,政府怎麼會有壓力/動力要去管制廠商呢?
這就是人民應該要監督政府的部分。
part 2.
國外歷史沿革目前我僅放歐盟的。
歐洲在變成歐洲共同體之時,一開始為了解決糧食生產力不足的問題,因此有共同農業的政策。
等農業興盛、產量大增以後,才開始追求品質的提升,以及食品的安全。
可是那時候還不是真正注意食品安全,不是顧及消費者健康,
就只是希望歐盟會員國的貿易不要起糾紛,
因此那時候整合食品管理的標準,僅是為了促進市場整合,
不要發生食品詐欺,我買番茄醬裡面沒有真正的番茄、橄欖油裡面橄欖油不到20%等的問題,於是有了身分法規(Identity Standard),定義商品必須要達到某些特定成分的比例才可以用這個商品名稱。
(網路圖片)
到1980~1990年代末期,市場運作通暢,但各國就風險彼此流通了,
發生了戴奧辛殘留與狂牛病的問題,歐洲各國受到不小的衝擊,
還發生過有不少學者大力擔保,狂牛症的牛肉吃下去不會把疾病傳染給人類,
官員還推派自己女兒來吃牛肉,
結果發現,還真的,狂牛症會透過飲食傳染給人體!!!
歐洲信心崩盤,
因此歐盟(EC)當局只好想辦法提升民眾信心與歐盟食品的商譽。
於是執委會提出法案建議改組,成立歐盟的食品管理局,
後來改組後變成今日的EFSA,歐洲食品安全局,負責評估食品各個環節的風險,
從生產、食品添加物、包材、到動物福祉、到GMO基改、到環境生態衝擊,無一不包
把評估結果變成建議提交給歐盟與各個會員國家,
把風險評估變的客觀、獨立,盡可能回歸到科學,
至於政治與經濟利益成本考量,回歸到管理者團隊的決策過程去取捨,
但至少,有個客觀的聲音,提供大家參考,也告知所有歐盟的民眾,
對了,因為歐盟會員國語言很多,因此EFSA提供了德、英、法、義三種語言呢。
http://www.efsa.europa.eu/
感覺設想很周到。
這個科學的評估,可不是跟台灣一樣,只提出風險可否接受跟管制標準而已,
而是會把詳細的評估過程、評估用的數據、假設、不確定性都公告出來,
從評估資料變成建議,也會把開會的多數意見與少數重要意見紀錄下來,
誠實地回報給歐盟與公告在網路上面,
並且在有更新的資料時,會重新評估一次現在的風險大小。
雖然被詬病沒效率(根據EFSA成立規則,應當是6個月內要完成科學評估),
但至少比台灣做的更透明而嚴謹了。
歐盟不只是建立EFSA而已,後續,歐盟也積極參與WTO 下設的食品法典Codex組織,
試圖推廣歐盟認同的法規標準,
以增加自己貿易的優勢,進而保障各歐盟成員國人民的飲食安全。
連中國都有食品安全委員會(2010成立)跟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2011年成立)了!!
先進如日本,也有自己的獨立風險評估機關,負責食品風險評估,
把風險評估得到的科學建議遞交給日本的風險管理單位(農林水產省、厚生省)去做風險管理決策,讓管理食品安全的人得到最多科學證據的支持,以後要跟國外有貿易上的糾紛,也可據理力爭。
台灣呢,
加入WTO,卻不斷遭受外國要求把食品入關的壓力,
但內部卻沒辦法專業的評估,
人民不相信評估結果,當然也就不願意接受這些進口食品衝擊,
才會有那麼多抗爭跟對立,
假如台灣政府真正地為民眾著想就好了!
多一些公正客觀、主動地捍衛民眾飲食安全,
人民才會對政府有信任,才願意誠實繳稅阿~
但彷彿落入雞生蛋蛋生雞的輪迴了。
歡迎大家給予更多回應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