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國,為什麼有風險這個字?
我家老師說,因為以前航海時期,你要用船運送有無,
可是海上有風就有危險,因此久而久之就變風險這個詞。
我可沒考證這個真偽阿~ 就只是提供給大家:)
past>
風險評估,
是19世紀才出現的量化的方法,
希望透過量化與科學化的方式,來讓大家對於人類或特定族群所面對的風險變得更為具體。
那更早以前,就有風險啦,那時候人們怎麼看待它?
古早的時候,
對風險的衡量是主觀的。
你覺得這東西可能有危險,
就會迴避他,
但這麼多種危險的東西,
你要怎麼取捨呢?
例如,從A地要到B地,
要怎麼衡量要怎麼走比較好?
是要穿過叢林走最短距離,但可能遇到脹氣或昆蟲;
選另外一條路,爬山可能遇到土匪或是缺水的情況,
你要怎麼取捨?
因此,出現了類似風險感知這類的想法,(雖然具體研究又更晚了,到20世紀才有人探討)
就是主觀對風險的大小進行預測和排序,
我覺得A風險比B風險大,可是跟C風險差不多,這種比大小的概念。
那從風險感知集合變成風險排名(ranking),
很可以理解,
大家主觀的對風險大小的想法,就會有個優先順序,
集結眾人對風險的想法,
就有一套管理者(村長/水保局官員/內政部長等等)對於風險要管控的優先名單,
那這樣的風險排名為什麼不足以面對風險管理呢?
因為,人類主觀的想法是很受限的,也很容易被引導的。
(改天再談風險感知好了,這又是很大一篇的文章了~。)
風險排名因為不夠客觀,而且兩個rank差不多的風險,
你要投注資源先處理哪一個?
於是,為了希望更進一步了解資源投注的標的,
於是更多人希望找出有沒有更好的分析風險的辦法?
所以在20世紀晚期,美國提出了風險分析(risk analysis)的架構。
暫時先擱置美國到底說了什麼,
您先想想,
關於可能對健康有威脅的東西,
(例如今天某某新聞說,食品中添加了一個皮革洗滌用的成分)
您最先會想要了解什麼?
1.他有沒有害? 2.他有什麼危害3.他真的有害嗎? 4.我有辦法預防嗎?
請選擇!!
通常,要是直接能知道到底有沒有害,就簡單多啦~
假如你有辦法知道某東西確切沒有害,那大概你就是靈媒先知了XDDD
那預防的話,假如什麼東西都採取預防態度而沒有先經過大致的瞭解,
這樣可能會錯過許多有趣好玩的體驗!!
(只是,凡事採取預防的態度,確實可以省下很多腦力和不必要的風險啦)
我覺得,很多人最先想了解,就是想知道他對健康有什麼害?
這是為什麼每次食品安全爆發,
記者媒體最愛把麥克風塞給 醫生或 毒理學家(雖然這在台灣不出名),
希望他們先跟大家講,這個東西對健康有什麼危害?
會致癌還是會哪裡失能哪裡結石、還是對生殖對眼睛對呼吸道有影響?
有什麼害以後,下一個問題是什麼?
我會想知道,吃多少會有害?
對啦,這就是劑量的概念。
因為就跟咖啡可樂一樣,很多人每天喝,常常喝,
但其實他可能有害健康呀?
但,你一天沒有喝爆量,就不會馬上看到危害,什麼心悸抽蓄或是咖啡因中毒等,
就是這樣的概念喔,
我知道東西可能有害,那我想知道多少會有害。
知道多少有害以後,下個問題是什麼?
我會想知道,我每天吃的量有沒有很接近會發生危險的量!!
假如一天吃20個芒果,會引發皮膚過敏,
那我就會回頭算一下今天已經吃了幾顆芒果了,
接近20顆那我最好趕快減量,
才3顆那我可能還有一些貪吃的空間。
知道我有或沒有很接近發生危險的量之後要幹嘛?
你就可以做一份比較完整的決策啦!
我就可以知道,假如我不想要吃芒果到起疹子,那我一天最多可以吃幾顆、我通常每天吃幾顆,所以我平均而言,對於起疹子的風險大or不大。
太開心了,恭喜各位看官已經順利學完基礎的風險評估!!!!!
你們可能覺得媽呀我到底看了什麼?
我來幫你們整理一下,
step1: 先知道這個東西可能對健康造成什麼危害? >> 有害物危害鑑定
我要做什麼: 看文獻、看別人中毒或職業災害的案例
step2: 那要多少才會造成危害? 多少量的時候明顯的危害會出現? >>劑量危害關係
我要做什麼: 可以觀察或做實驗或單純模擬。
step3: 我吃的量跟發生危害的量接近還是遙遠? >>暴露評估
我要做什麼: 估算一下自己對這個有害物質的暴露程度,或是抽樣再模擬等
我要做什麼: 估算一下自己對這個有害物質的暴露程度,或是抽樣再模擬等
step4: 總結我的風險高低 >>危害特性化
我要做什麼: 向別人分享你自己風險評估的報告或心得唷!!!
now & future>
那風險評估後來又怎麼演進?持續的,對於評估過程中不確定的地方持續加以改善,
例如我們通常不會用人去做有害的實驗(道德不允許..... 不過有沒有欺騙行為就不知道了),
因此常常用動物實驗的結果,
動物怎麼推廣到人? 可能就需要一些模擬。
那動物跟動物之間的變異,也可能可以進行一些估計。
人跟人之間的差異,到底是一倍還一百倍,也是可以觀察的。
有些東西對人體有害,可是假如有功效的話,怎麼取捨哪個大哪個小?
怎麼讓評估更客觀更可以被信任?
等等,全球的評估都是不斷在變動的,因為希望可以讓風險評估更精準與可以被反覆驗證。
其他發展領域,例如照顧到動物福祉,避免運用太多動物做實驗或怎樣比較人道、
新興的危害物,研究不夠多要投注資源看影響、長期影響的、
跨領域結合,以協助更多資訊被應用與降低不確定性、
模式模擬的技術、
很多種危害物質同時考慮在體內的酵素作用與代謝關係等等。
目前,到此下台一鞠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