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食安三弊病,投機,差不多,靠關係

為什麼我會忽然講這個三弊病呢?
因為實在是,有點惱怒,
以消費者來講,都覺得食品安全責任都在政府跟廠商,我都花錢了為什麼買到的東西我不能期待他安全?
可是這就是我說的消費者懶與投機,差不多,
懶得閱讀標籤,懶得看廠商過去發生的食安案例只靠感覺,懶得判斷風險只看有沒有風險不看風險高低,這完全就是懶惰的惡習。
投機,雖然不太明顯,可是許多消費者對於促銷可是十分在乎,各種撿便宜與討價還價,有機可趁還不把握啊…
差不多,不認真分析廠商資訊的情況,就是覺得好廠商壞廠商,便宜跟貴的產品差不多,但動腦想想吧,好的廠商用比較好的原物料,成本會不會比較高?廠商要送檢,要準備申請gmp的資料跟人力,要不要成本?挑食材自己煮自己加工比起買化工現成品,成本會不會有差?
消費者假如看不出差異,也不認真判斷差異,那為什麼好廠商要那麼認真,作給誰看啊?
100個消費者才1.5個會懂得投資食品安全,這樣誰願意當認真善良的廠商?又沒成就感又不會賺適當的利潤,何苦呢。
至於靠關係,雖然說不太適用,可是消費者很靠人情介紹就去消費,同學揪著就去吃了,可是自己對食品的堅持又在哪呢?

廠商的投機,就是政府沒管的就不認真作,
反正政府沒人力沒動機去查小公司嘛,
我不申請作工廠會怎樣嗎?不開發票大家都這樣啊?路邊攤的衛生標準沒人管嘛,我為什麼要投資這些衛生與行政的成本呢?
對大廠商也是,政府要求檢驗的品項我就跟著這幾個品項合格就好,但怎麼沒想做出差異化呢?
有機商品可以賣貴一些,宣稱無毒宣稱無農藥也可以貴一些,那廠商假如投資健康與品質多一些對銷售應該也有幫助呀?可是因為消費者覺得差不多,廠商看不到希望,因此也跟著怠惰投機了。
廠商的差不多,一樣是米粉a廠牌80元一包b廠牌45元一包,看起來商品名稱一樣啊,我就挑煮起來快熟賣像好的,但可是為什麼兩個價格有差?是差在行銷還是差在重量還是差在品質?還是產地? 我想會在乎的廠商不多吧?
光泉跟味全跟保久乳,消費者又喝不出差別,我何必認真買製程比較安全的那個?
靠關係,唉就算就算,就算排除掉廠商有沒有官商勾結這事好了,有時候只是臭氣相投啦沒有真的勾結,可是靠關係,我跟誰進貨不免也跟上游廠商有沒有給我回饋有點關係吧? 為什麼我不抵制頂新還是抵制義美,多少也有點簽約以外的關系存在。

最後是政府,政府實在是有點讓人傷心,
投機吧,我們派人出去考察了啊我們很認真丟食品安全研究計畫了啊,問題是制度根本問題很大,計畫採購招標用合格的最低價得標,然後得標執行計畫有的又不能直接變政策,可是又沒良好審查牽制能力,等於消費者就是納稅給你爽爽花光,卻沒實質計畫成果產出。考察呢,考察的報告在網路上不一定可以找到,可是要學習別人制度有認真學嗎?根本沒人投資人力出國學習,靠一次兩次考察,我們能期待他學習什麼?要學習一個制度,不是找資料整理,詢問就結束了,是長期研擬怎樣在臺灣適用,怎樣用來解決臺灣問題,而不是抄一抄還以為自己馬上黃袍加身貼上驅魔符咒,哪這麼厲害。
說差不多,到底政府有沒有認真監督廠商,有沒有認真考評現有制度,根本存很多漏洞,可是公務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許現在公務員真的很忙了,可是對於長期政策想得太少。但難道真的未知物跟已知物管理一樣嗎,化學風險跟微生物風險管理一樣嗎,平常的風險溝通跟危機溝通一樣嗎?文化面跟科學面考量一樣嗎?什麼都差不多,有作沒做覺得差不多,臺灣哪時候才會進步啊?
靠關係,這真的不能亂講,會被查水錶的,但包庇得難道在少數嗎?臺灣利益迴避沒有作得很好,在臺灣沒有真正建構信心之前,利益迴避是很重要的,真的應該要多加強才行。

講了這麼多,我要講的是,從上而下(政府指導推到人民)的食品安全政策失靈,現在由下而上的(民間發起影響到中上階層)管理與改革正夯,每個人都可以作一些改變,
都值得作一些改變,
一起加油!!

手機排版,如有錯字敬請見諒